程度性脈象的紀錄方式
程度性脈象的紀錄方式 脈象的變化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要紀錄脈象,脈象的連續性變化要使用多少刻度就會是一個重點。 以脈象力道的觀察與紀錄為例,把多了就會差不多知道最有力的脈象大概是長什麼樣子(不過有個體的差異,ex:100公斤壯漢的最有力脈象 vs 10公斤小寶寶的最有力脈象,力道一定不一樣),而無力的脈象真的可以到空空如也的程度。 以大多數患者的體型來判斷,平脈( φ↑) 到最有力力道(↑↑↑)的脈象,中間要用多少刻度?個人目前只用兩個刻度:稍有力(↑)和有力(↑↑),就沒有其它刻度了。 這是有點反常識的狀況,畢竟大家通常的印象是,在紀錄現象的時候,越精細越好做事,但在觀察脈象時並不是紀錄得越精細越好,而是剛好夠用就好,為什麼? 因為刻度的位置是一個模糊的地帶;比方說上一段提到的稍有力和有力,這兩個力道中間刻度的位置比較不好判斷是稍有力或有力;以及平脈和稍有力,這兩個力道中間刻度的位置比較不好判斷是平脈或稍有力。 個人在觀察脈象的力道處於平脈( φ↑) 至最有力(↑↑↑)的區間時,只用兩個記號,結果是只有兩個模糊的地帶要定調做決策。 實際例子,患者脈象的力道如果在稍有力和有力中間,要如何紀錄?很常見的直覺想法是多增加一個記號,比方說在(↑)&(↑↑)中間新增加一個記號:(↑+),這樣患者下次來的變化不就很清楚了;當下這個診次可以這樣解決,可是長久來看,新增加的這個記號和舊有的兩個記號中間產生了兩個模糊地帶:(↑)&(↑+)和(↑+)&(↑↑),結果會變成為了紀錄原本那個模糊地帶,而產生了新的兩個模糊地帶。 顯然為了詳細紀錄而增加刻度,就會增加觀察時的模糊地帶,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當初剛開始觀察脈象,過了一陣子,為了詳細紀錄,從平脈到最有力的脈象力道,老衲劃出了五個區間,等於有四個模糊地帶要判斷,持續好幾年,觀察與思考很久而有了這個技術的整體概念後,發現這種記號很多的劃分方式,意義不大,治絲益焚徒增困擾罷了,畢竟實務上,脈象的變化常常很明顯,記號用兩個就好。 其它應觀察的脈象特徵如:滑、緩、毒……符號的設定是以此類推。 如果有同道從個人開始寫部落格的時間起算開始認真觀察脈象,經過了一年多,那這篇文章應該會深有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