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寸關尺的位置

寸關尺的位置,常見的定義範圍有二種: 第一種:腕橫紋定寸部邊緣 第二種:高骨定關 先討論第一種:腕橫紋定寸部邊緣;常常沒問題,但是有時候腕橫紋有很多條,是最上面那條還是最下面那條會有疑惑;或說是最明顯那條,但有的人沒有最明顯那條,只有多條同等明顯;或說是屈腕時最明顯那條,但有時候屈腕時最明顯那條腕橫紋和腕關節平放時最明顯那條是不一樣的;諸多紛擾,莫衷一是,怎麼解決呢?下面再說。 再討論一下第二種:高骨定關;一個偶爾會見到的狀況是有的患者高骨旁邊就有一個很明顯的浮滑脈,這時如果用上面的第一種標準,一個很明顯的浮滑脈落在寸部與關部間而沒有明顯地把脈象把出來,實在說不過去,而且用藥下去,是會有療效的(這個就大家試試看);有的患者就是要高骨定關。 上面的二種狀況都存在時,不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其實是有的,就是 脈象表現最明顯的寸關尺位置排列 ,有的人最明顯的位置是腕橫紋最上面的那條為寸部邊緣,有的人最明顯位置是腕橫紋最明顯的那條為寸部邊緣,有的人最明顯位置是屈腕時最明顯的那條為寸部邊緣,有的人最明顯的位置是腕橫紋最下面的那條為寸部邊緣,有的人是高骨定關部;就看哪個標準最明顯當下就用那個標準。 把脈時第一步驟要先確定寸關尺的位置,標準就是 脈象表現最明顯的寸關尺位置排列 ,這就是舉按尋裡面說的:「舉」。 實際操作上,最常見的是靠近手掌的腕橫紋定寸部邊緣,或是高骨定關;不過舉一個比較麻煩的例子解釋一下,先三指浮取,觀察一下高骨旁有沒有浮滑,有就是高骨定關;沒有,好,那就以最靠近手掌腕橫紋定寸部邊緣開始,把到一半,發現右寸第三層的弦細脈只有下半部有(或說是靠近關部的半側有),這不是一個常見狀況,好,那移動一下寸關尺的位置,以第二靠近手掌的腕橫紋定寸部邊緣重新開始,…… 個人剛開始觀察脈象的初期,也是照一個標準乖乖的紀錄,可總是偶爾會遇到例如左關第三層靠掌部的半側是滑、靠肘部半側是虛的脈象,這種狀況總是不若滑脈就在脈部中間來得好處理,直到有天突發奇想,也許寸關尺的位置是不固定的,開始在把到不明顯脈象時會橫移寸關尺的位置,之後把脈就又簡單了一些。 上面討論的全是不同病人的寸關尺位置會不一樣,那有沒有可能同一個患者的寸關尺位置會變動?實務上當一個中醫師開始把高骨定關的患者在病歷的任意空白處標記下來免得下次來又要重找一次時,有一天,他覺得狀況不對,這次好像應該是要腕橫紋定寸部邊緣,而患...

把脈的目標是過濾資訊

把脈的目標是過濾資訊 把脈的目標其實是過濾資訊,不是收集資訊。 脈象的變化是連續型態的,任何變化的初始都是小變化,很多小變化不理它過個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就會恢復常態,有些小變化因為病機的持續存在而衍生明顯的變化(有的衍生速度快幾分鐘或幾小時,有的衍生速度慢要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我們要找的是病機所造成的明顯變化,而不是雜七雜八的小變化。 這就是標準模型要存在的原因,就是要有到這個標準狀況,我們才採納為可能是主要病機選項。例如:滑脈最少可分為曲率小、曲率正圓、曲率大似橢圓尖端;大部分情況下,指下曲率小的小圓滑通常頂多是小病機或是可以忽視的小變化而已,而把到曲率大似橢圓尖端的滑脈您很難不重視它(不過有時候曲率小的小圓滑在外候明顯時會有病機上的意義是病機現象造成的,這個之後再討論)。 這就是為什麼把脈要從第五層開始→再往上觀察第四層→再觀察第三層→再觀察第二層→再觀察第一層;因為從上往下壓,會有一堆小變化殘存於指感而不利判斷真正重要病機造成的明顯脈象。 把脈時,指頭按下去,在脈象是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其實每個人指下所受到的感覺是一樣的,只是如果目標放在收集資訊,那大家就容易紀錄出不一樣的資訊;修正成目標是過濾資訊,不明顯的小變化稍微標記或甚至不理它,那大家的大方向就會趨於一致了。 不明顯的小變化有個特色,就是常常會變來變去,或說是常常有又常常消失。 很多講脈的書都會順道提到跟神通有關的脈、跟靈有關的脈、跟命理有關的脈、跟風水有關的脈……多不勝數,其實就是在這些小變化上面穿鑿附會罷了,沒什麼實質的意義。

把脈的深淺定義

把脈的深淺定義 脈部分為右手寸關尺,左手寸關尺,共六部,每一部要把五層。 而這個五層的掌握有許多不確定性,比方說每個醫師的指力不一樣(一樣都是第五層力氣小的醫師就是要比較用力),每個患者手臂的厚薄不一樣、彈性不一樣,睡飽飽來上班的上午診和運動完再來上班的晚上診同一個醫師的手指力度也會不一樣。 經過觀察,其實是可以有一個固定的標準。 每一層的指下環境其實不一樣。 第五層:壓到骨頭 第四層:骨頭上面 第三層:肉最多的地方 第二層:肉和皮膚中間 第一層:皮膚層 所以實際上是可以不管上述的不確定因素,而直接去觀察脈象是處在這五層環境的哪一層或哪幾層了。 這樣下指就少了一些疑惑也少了一個卡點了,也就方便溝通許多了。 這就是舉按尋裡面所稱的:「按」。 給大家參考一下! 其它文章有討論到 脈位的前後(寸關尺) 相關內容、 脈位的內側(筋邊)與外側(骨邊) 的相關內容,這篇討論的是脈位的深淺(浮中沈定位)相關內容。

生粉與科中的藥力

生粉與科中的藥力 這邊要套用國中學過的飽和溶液概念,一碗水能夠溶解在其中的有效成份量是固定的。 先說古時候一帖藥,平常常見的小毛病小感冒約一兩上下。 從三碗水煮成一碗,這個過程主要是破壞細胞壁,讓有效成份溶解於水中;一碗水約300cc,會煮兩次(所謂藥頭與藥渣),所以古人(大家的爺爺奶奶及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往上祖宗十八代到幾百代)的結論:一兩藥最少約有600cc飽和溶液的有效成份。 所以古人雖然沒有飽和溶液的概念,但從實踐中還是可以觀察到一帖藥的有效成份劑量,最少要用兩碗水來承載。 一兩藥約37.5克,如果科中的藥力要達到水藥的程度→37.5克的澱粉要去吸附600cc飽和溶液中的有效成份(最少要這樣),個人不確定這樣做不做的到,大家自己判斷。 實務上科中製作過程不是這樣直接吸附,而是600cc的飽和溶液繼續加熱到浸膏的程度,再加入澱粉開始製作科中粉末。 這樣會有一個問題,有些藥材的有效成份是容易揮發的,不能久煮(久煮就揮發光光了),所以才會有先下與後下的分別,例如石膏、附子、烏頭……要先下(需久煮),金銀花、菊花、桑葉、薄荷……要後下(不能久煮);而不分先下後下,一律煮到浸膏型式,那需後下的藥(也就是不能久煮的藥)的有效成份劑量就被打折扣了;所以部份中醫師做久了,他的有些使用藥會改用生粉,就是這個緣故。 回過頭來,相同重量下,水藥與科中的藥力比較,光是煮水藥時會把先下和後下分清楚,那藥力自然就會比揮發過頭的科中來得明顯了。 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