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粉與科中的藥力
生粉與科中的藥力
這邊要套用國中學過的飽和溶液概念,一碗水能夠溶解在其中的有效成份量是固定的。
先說古時候一帖藥,平常常見的小毛病小感冒約一兩上下。
從三碗水煮成一碗,這個過程主要是破壞細胞壁,讓有效成份溶解於水中;一碗水約300cc,會煮兩次(所謂藥頭與藥渣),所以古人(大家的爺爺奶奶及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往上祖宗十八代到幾百代)的結論:一兩藥最少約有600cc飽和溶液的有效成份。
所以古人雖然沒有飽和溶液的概念,但從實踐中還是可以觀察到一帖藥的有效成份劑量,最少要用兩碗水來承載。
一兩藥約37.5克,如果科中的藥力要達到水藥的程度→37.5克的澱粉要去吸附600cc飽和溶液中的有效成份(最少要這樣),個人不確定這樣做不做的到,大家自己判斷。
實務上科中製作過程不是這樣直接吸附,而是600cc的飽和溶液繼續加熱到浸膏的程度,再加入澱粉開始製作科中粉末。
這樣會有一個問題,有些藥材的有效成份是容易揮發的,不能久煮(久煮就揮發光光了),所以才會有先下與後下的分別,例如石膏、附子、烏頭……要先下(需久煮),金銀花、菊花、桑葉、薄荷……要後下(不能久煮);而不分先下後下,一律煮到浸膏型式,那需後下的藥(也就是不能久煮的藥)的有效成份劑量就被打折扣了;所以部份中醫師做久了,他的有些使用藥會改用生粉,就是這個緣故。
回過頭來,相同重量下,水藥與科中的藥力比較,光是煮水藥時會把先下和後下分清楚,那藥力自然就會比揮發過頭的科中來得明顯了。
給大家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