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香薷飲的討論
關於香薷飲的討論
夏天到天氣熱,關於香薷飲的討論就出現了,這現象大概已經持續幾百年,這邊也來討論一下。
香薷飲最早出處: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香薷12克、白扁豆6克、厚朴6克(資料來源:網路)。
方義通常會寫說是夏天天熱溫度高怎麼怎麼blabla………的身體不適。
後兩味可以理解,天氣熱而濕氣重病機現象產生,表現在脈象與外候,吃點扁豆或厚朴緩和一下,大家都可以接受這個建議。
問題點在香薷,作用是辛溫發汗,或說辛溫解表;這就引起討論,天氣熱而身體不舒服,要吃辛溫解表藥(此類藥有麻黃、桂枝、紫蘇、荊芥……),有沒有搞錯?宋朝太醫群是認真的嗎?
一千年來討論持續不停。
應該這樣說,
天冷的身體不適常見有:風寒、風熱、風毒、風溼。
天熱的身體不適其實也可以常有:風寒、風熱、風毒、風溼。(有的人來就診是因為太陽曬多了開始頭痛、出疹子、腸胃不適……)
天冷可以有風熱大家都接受,但天熱可以有風寒,很多人主觀上就不太能接受。
宋朝的太醫們發現天熱而引起的身體不適也可以有風寒(右寸或右關脈象浮弦細),且找到香薷這味藥適用這個場景(天熱而風寒身體不適),其它解風寒藥(麻黃、桂枝、紫蘇……)不適用在此場景。
情況大概是這樣,給大家參考一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