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脈

緩脈

緩脈的特徵就是脈部指下軟軟的。

緩脈的困難點在周邊環境與脈位處的取捨。

脈位處明顯軟軟的→緩脈成立;脈位周邊環境軟軟的→也要算脈部有緩意。

脈位滑且脈位環境軟中的→滑緩脈成立,用藥比例要在指下感受一下。

緩脈也需分程度,用兩個等級:稍緩&緩,兩個就夠,不用再多加,治絲則益棼。

脈位處稍軟,週邊卻明顯軟軟的→稍緩或緩,要不要加袪濕藥?要加多少?→綜合外症判斷&在脈圖上表達出來。

緩脈的病機:溼氣重,可單獨存在,不必然需要舌苔厚膩或外症水腫→緩脈單獨存在即可表示有溼氣重。

緩脈或稍緩脈在第三層可表示在正常平脈範圍(搭配外候來判斷)。

〔緩脈〕或〔緩數脈及緩脈有力〕可代表寒溼痺(藥用:防風、威靈仙、羌活、獨活……)或溼熱痺(藥用:豨薟草、絡石藤、秦艽、忍冬藤、桑枝、防己……),外候是各式各樣的筋骨不舒服,可急性發作也可慢性存在→緩脈單獨存在不代表熱,ex:臨床場景為筋骨病伴緩脈明顯時,緩脈單獨存在代表寒溼痺,緩數及緩脈有力代表溼熱痺。

緩脈在心脈、肝脈、腎陰脈、腎陽脈在第四層以緩數或緩脈有力表現時,常是泌尿道發炎;心脈第四層緩數或緩脈有力重用木通、瞿麥;肝脈第四層緩數或緩脈有力伴外候小便不適重用金錢草;腎陰脈、腎陽脈第四層緩數或緩脈有力伴外候小便不適重用澤瀉、扁蓄、萆薢、地膚子、海金砂;腎陰脈、腎陽脈第四層緩脈伴外候小便不適重用豬苓(太貴,個人很少用)、茯苓(性平)、萆薢(性平)、玉米鬚(性平)→泌尿道感染可以是寒濕病機;兩尺溼熱脈象明顯兼小便不適伴皮膚(溼)癢(尤其是胯下皮膚或泌尿道出口附近皮膚)重用苦蔘根、地膚子,這裡用組合拳也可以(澤瀉+蛇床子,古書上似乎不只一次看到這樣組合)。

稍解釋組合拳與單一重拳的概念;組合拳的缺點就是有時會誤傷其它脈部或寒熱不好調整,個人使用藥物是脈證吻合時單一重拳為首選,建議大家儘量用單一重拳,這才是這門技術最原本的樣子(一定是從單味藥解決健康議題開始研究發展堆疊),才能夠從簡單狀況開始練習起(就某種臨床情況下的什麼病機用某一味藥物有顯效,這是這門技術的最原始狀況),慢慢累積書上描述的狀況經驗,這樣不得已使用組合拳時(有時候是沒有那味藥)也可以是技術經驗的累積堆疊。

組合拳通常是沒有適當的單味藥時才拿單味藥來組合,例如:尺脈風熱=連翹+川牛膝,目前尺脈風熱只能用組合拳處理,也許哪天會發現其它地區(歐洲、南美……南極?)有什麼植物的偏性就是專打尺脈風熱也不一定(有興趣的一起來研究吧!)。

緩脈在脾胃脈,第三層可以是正常也可以是有溼氣而腹瀉;脾胃脈第四層緩脈常有腹瀉;脾胃脈第四層緩而無力伴長期慢性易腹瀉(腸躁症…),首選白朮,這個病機(脾胃脈氣虛生溼)有時候會不顯現在脈象上,患者胃火旺而口渴胃食道逆流來就診,復診二三次後效果不佳,要考慮慢性病機沒有表現在脈象上,這只能從病史上去儘量去問出來,也許就少一味白朮;又或者是長期腹瀉病機是脾胃脈氣虛生溼,這次來是腸胃炎脾胃脈風寒跑出來,要不要加白朮兼顧,建議還是看情況稍加一些。

脾胃脈溼氣重通常是常常腹瀉,但是也會遇到二三天不大便的狀況伴便硬或便軟都有可能;也有脾胃溼氣重大便初段硬後段軟(問清楚初段硬的狀況斟酌加潤腸藥:當歸、麥門冬……);也有脾胃脈溼氣重而大便乾硬的,這就要費思量問清楚了,儘量問清楚排便狀況(搞不好是今天才大便乾硬,之前都是大便軟),斟酌潤腸藥與祛溼藥的比例,如果是第一次就診不要開太多天,或甚至是脈再把一次。

緩脈在脾胃脈(脾濕、脾濕熱病機)外候也可以表現在皮膚,就是溼疹(不過溼疹脈象有時候不在脾胃脈),溼疹外候可以有很多種,發紅、發癢、發疹、水泡狀、乾燥或乾燥而脫皮,藥用皮膚引經藥(白蘚皮、地膚子,頭皮用防風+川芎)+稍用活血化瘀藥(牡丹皮、當歸…)+脈象病機用藥,若外候有乾燥或乾燥而脫皮用藥需+滋潤皮膚藥ex生地黃、麥門冬、當歸。

緩脈在肺脈,通常是寒痰(痰質較清,也許稍似水),藥用蘇子、萊菔子、白芥子、杏仁…;緩數脈或緩脈有力在肺脈,通常是熱痰(痰質較濃,色黃);書上好像有腸胃道不適,肺合大腸,肺脈表現溼熱病機最異常,這邊節錄,給大家參考。

緩脈在肺脈也可以咽癢而咳嗽伴或不伴有痰,這時候就是潤肺燥+化痰濕藥都用,儘量在肺和外候的資訊中把比例搞清楚,藥不要開太多天,二三天就好,有時候一包下去就從稍咽癢而稍咳轉為痰多而咳明顯,就要改藥了。

緩脈在肝脈,沈在第四層,可以是喝酒(把到的話要問一下,如果患者有喝酒要請患者儘量減少),可以是泌尿道感染,可以是熬夜、太過疲勞,可以是壓力大,也可以是肝炎(這是其中一種狀況,肝炎也可以是風熱或風寒外感),肝脈第四層緩脈,可用茵陳蒿(偏無力再稍加肝脈補氣藥),肝脈第四層緩數或緩有力,藥用龍膽草、茵陳蒿。

緩脈在尺脈常是小便不適∪泌尿道發炎(聯集);女性患者骨盆腔發炎或白帶可常見尺脈緩或肝脈緩。

諸脈浮緩,若伴筋骨不適,用祛風溼藥或祛風溼熱藥物(寒溼痺或溼熱痺的脈象可浮可沈,表現可急性或慢性,可隨天氣變化也可不隨天氣變化);若無筋骨病外候,則是外感夾溼,脈象浮緩有力或浮緩數(不伴筋骨病外候)=風熱夾溼(發散風熱藥+茯苓),浮緩(不伴筋骨病外候)=風寒夾溼(發散風寒藥+茯苓)。

緩脈(濕氣病機存在)一直解不掉要稍加理氣藥。

積水可以是緩脈(溼氣重),也可以是弦細脈(氣滯病機),不同部位積水有特定用藥,膝蓋積水用萆薢。

緩脈常兼夾其它脈象:緩澀、緩滑、稍緩稍滑(這狀況有時候可忽略為正常範圍)、緩數,緩黏、緩黏數或緩黏有力在脾胃脈伴外候腹痛(脾胃溼熱毒腹痛)重用秦皮(黃連味苦,有的患者吞不下)。

外感而多部脈緩脈明顯有時候外候只是頭重頭昏更明顯而已,沒有其它外候,用藥加脈象上祛溼氣病機藥(茯苓、木通、澤瀉、車前子、茵陳蒿…);若是外感而多部脈緩脈明顯兼肢體沈重要加用袪風濕痺藥或袪風濕熱痺藥(上面有討論)。

有一種說法是緩脈+苔厚,溼氣重病機才成立,從這個病例觀察,中間舌苔有接近正常過,此時緩脈存在,袪溼藥也是照丟,其實緩脈存在就溼氣重就可以存在,只是稍緩脈在第三層有時候是正常,稍緩脈在第四層有時候是氣滯(因為此時脈形不代表病機)有時候是溼氣重,稍緩脈在第二層有時候是風寒(此時脈型不代表病機)、或風濕、或風寒兼風濕。

緩脈為主的病例:

溼熱腹痛後兼溼熱痺發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火旺外候重用溫藥

中醫學的基本原理

脈象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