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象的內外側
脈象的內外側
這個可分兩個部分討論:脈象靠近脈部的外側或靠近脈部的內側、脈象的內側與外側
第一個討論部分:脈象靠近脈部的外側(骨邊)或靠近脈部的內側(筋邊)。
脈象靠近脈部的外側(骨邊)或靠近脈部的內側(筋邊),沒代表特定病機現象,沒意義。
脈象也有可能這次偏脈部的內側,下次偏脈部的外側,下下次在脈部的中間,一樣沒有病機現象的意義,這些差異不是病機現象造成的,不用理它。
舉個例子,第二層浮滑脈的存在所代表的病機現象,不因為這個第二層浮滑脈靠近脈部的外側(骨邊)或是靠近脈部的內側(筋邊)而有不同或增刪。
文魁脈學裡,把脈象靠近脈部的內側,或靠近脈部的外側分病機:臟與腑,其實這沒意義;文魁脈學整本書都很有價值,就這邊有問題,沒道理清朝御醫等級的研究水平,其它內容都比對得很優秀,就在這邊比對不出來。←個人以為,這是這一行的陋習現象,不是在著作裡面缺一些重要的東西(如毒脈的描述),就是多一些有的沒的,比方說:諸般神神鬼鬼的神鬼傳奇(ex:醫宗金鑒、徐靈胎…),或是像這邊文魁脈學把脈部內外分病機有別臟與腑(也許是有意為之)……這都是不需要的。
第二個討論部分:脈象的外側(骨邊)與脈象的內側(大筋邊),這有可能長相不一樣。
一部脈象,有可能靠近外側是滑脈(脈部整體圓滑狀,外側邊緣不明顯),另一邊內側有弦細狀,若兩側都明顯,則兩側代表病機都採用,若只有一側特徵較明顯,則只採用一側病機。
舉個例子來說比較明確,風熱夾風寒的脈象,可以是浮滑兼兩側弦細明顯、浮滑中間一條明顯細線穿過、浮滑脈而內側邊緣弦細明顯、浮滑脈而外側邊緣弦細明顯。
有二個小重點:
有時候脈象的明顯病機特徵會依靠著大筋旁邊,比如把脈時在右關第二層筋與骨中間是虛小脈而在筋旁邊(內側)是弦細帶稍緊,那麼在筋與骨中間的虛小脈是相對不明顯的特徵,要忽略(因為把脈的目標是把病機現象的明顯特徵找出來,不明顯的就忽略,有更明顯的脈象時,虛小脈要被忽略)。
有時候兩寸(左右都有可能)第一層的浮滑脈會在筋旁(內側),甚至稍上魚兼浮在筋上,這個實際上是病機現象的表現,就右寸風熱或左寸風熱,找幾個外候是短期外感的患者,且寸部浮滑在內側筋上,在病歷上稍加標誌,治療後比對一下就清楚了。
其它文章有討論到脈的深淺(浮中沈定位)相關內容、脈的前後(寸關尺)相關內容,這篇討論的是脈的內側(筋邊)與外側(骨邊)的相關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