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臟躁而腹瀉

婦人臟躁而腹瀉



脈圖符號意義看這邊藥物劑量概念看這邊

寸關尺的正確位置浮中沈的正確定義掌握脈象資訊傳送門

正確的基本原理其它概念傳送門

先有以上的基本知識,才好吸收下面的病例經驗。

分享的病例符合三大原則:藥量充足、前後對照、規則統一,這樣大家才能放心使用病例裡用到的治療規則。

補充:藥量充足,才能確定藥物的偏性有發揮作用;前後對照,這樣才客觀;規則統一,確定理與技術體系確實存在,不是單一病例。




女;56歲;67公斤;xxx44;

2024/04/02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02:眠差,有服安眠藥半顆仍只睡四小時,之後就睡不著,伴心悸,後來改成醒來再吃安眠藥就變成只睡二至三小時;近日清淡飲食後腹不適緩和,大便偶散狀偶成型,之前會腹脹氣飲食改善後緩和;易憂鬱;偶易嘆氣。會胸悶;偶會眼睛癢而點眼藥水;之前耳朵有積水,行走會偏走不直;之前鼻過敏史;一個月前下唇起泡疹;」


討論

睡眠狀況不佳、腸胃狀況不佳、會胸悶、眼睛癢、之前鼻過敏史、之前下唇起泡疹,這些都可以是外感的表現或是外感之前的表現(症狀緩和但外感脈象還存在)。

因為患者有腎結石,左尺脈又有溼熱脈象,加用化石草來觀察看看。

諸外候都偏慢性狀況,沒有特別明顯的急症。


用藥

金銀花10克、杭菊9克→19/29克,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杭菊解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左關浮滑脈+眼睛不適=杭菊;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處理諸脈火旺病機;

澤瀉2克、化石草2克→4/29克,處理左尺緩滑脈溼熱病機,患者有腎結石,也可以算是外候與脈象相符,用點化石草觀察看看;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4/05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05:眠差改善一點點,沒吃安眠藥,昨天淺眠,前天睡眠狀況比較好可睡五個小時;睡到一半心悸的狀況變少,白天會胸悶;眼睛癢沒發作;第二日有腹瀉明顯水狀。口渴明顯;小便較緩慢,小便有灼熱感;面部皮膚徵疹偶發紅」


討論

吃三天的藥之後,患者回診,眠差有改善,而且有具體的描述可睡到五個小時,心悸狀況緩和,眼睛癢改善,這是風熱病機存在而被緩解過程。

這邊有一個小重點是,睡眠狀況不佳也常常是外感病機造成的,不是患者睡眠有狀況就一律丟酸棗仁、酸棗仁湯,不是這樣哦!

小便有狀況,對照上次的脈圖、外候與用藥,有時候是這樣,藥丟下去,身體得到援軍,開始打仗,症狀會跑出來,此時相對應的脈象可以持續存在,也可以消失,這邊是溼熱病機的緩滑脈消失,但參照病史,有症狀仍是要用點相關的藥物。

面部皮膚狀況不好,是這次新描述的外候,也可能是下藥後變得更明顯的狀況,這邊沒有記錄清楚。

左寸浮滑脈心系風熱病機此次明顯冒出,這也可能是下藥後身體得到援軍開始打仗的變化,外候可能是這次就診面部皮膚狀況較之前不佳,也可以和小便狀況不佳有關,古人有心火移熱小腸的說法(這邊的小腸指的是泌尿道),指的是有時候泌尿道不適要從心脈來解。


用藥

金銀花6克、連翹8克、杭菊4克→18/29克,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能風熱病機,連翹解左寸心脈左關肝脈浮滑脈風熱病機,杭菊處理左關肝脈浮滑風熱病機,雖然療效有跑出來,但這次再用一下;

知母2克、牡丹皮1克、天花粉1克→3/29克,火氣大,用些降火藥;

澤瀉2克、化石草2克→4/29克,處理一下泌尿道狀況;

茯苓2克→2/29克,前藥服之有腹瀉狀況,用些茯苓;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4/09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09:眠少只睡五小時就醒來或淺眠,眠時可深沈睡眠,感覺心臟是緊的,目前不會胡思亂想;大便今日沒腹瀉偏軟,前二日腹瀉明顯;前藥服之口渴明顯水喝多;小便較無力伴稍有疼痛感;面部皮膚有擦藥而狀況緩和,近二日天氣冷皮膚比較不會癢。」


討論

睡眠狀況仍不夠好,持續觀察,臨床上,患者有外感病機時,眠差的外候通常都不需要額外強調用藥,外感病機緩和,眠差外候自然會改善,大家都有感冒的時候晚上不好睡的經驗,感冒緩和後就睡著了,就類似這個概念,一點心得分享。

胸口心區有狀況,皮膚貌似仍有狀況,這可以是風熱病機的表現。

有腹瀉,小便仍有狀況,這可以是濕氣或濕熱病機的表現,可以對應左寸心脈緩滑濕熱病機,及左尺腎陰緩脈溼氣病機。

注意一下左關浮滑脈浮得非常出來,這是可以觀察到的,治療就是這樣,過程會有很多狀況。

比對左寸左關脈象的這幾次差異,變化很明顯,實際情況常常是這麼的明顯,我們就是這樣在工作的;如果每次都畫一堆弦細脈,就要考慮自己對脈象定義的掌握哦!不然會一輩子沒辦法處理全家老小各式各樣的感冒發燒,會連這種基本常見的狀況都處理不好。

這個病例從這邊開始注意要患者的腹瀉狀況,畢竟患者每次用藥後都有腹瀉症狀發生。


用藥

金銀花6克、連翹10克→16/29,連翹處理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處理諸部滑脈火旺病機;

澤瀉3克、化石草1克、茯苓2克、木通1克→7/29克,處理諸脈溼氣&溼熱病機,澤瀉、化石草解尺脈溼熱病機(兩尺合看),木通解左寸心脈溼熱病機,復盤來看,木通用量應該要加大一些,茯苓的作用則是解左寸右關兩尺濕氣病機;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4/13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13:本來睡眠有稍好轉,昨日家裡有事而眠差難入眠需服安眠藥;目前胸口悶不適,伴心跳快;昨日有吃止瀉藥,近日腹瀉明顯,大便水狀;昨晚吹電風扇有咳嗽;小便尚可狀況較之前緩和;皮膚稍發紅;近日眠時汗多昨日較嚴重。會口乾舌燥;」


討論

腹瀉狀況持續明顯,而且因為有事情而情緒起伏大,眠差外候又發生了,還伴隨情緒起伏大時的常見外候:胸口悶、心悸心跳快;還有口乾;

脈象表現相對單純,脾系、心系、肝系有浮滑脈風熱病機,加一些火氣病機;

這邊注意一下,患者情緒起伏大而伴隨一些外候發生;


用藥

金銀花10克、連翹9克→19/29克,金銀花解右關脾系風熱病機,連翹解左寸心系風熱&左關肝系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有四部脈部表現滑脈,算是火旺病機存在,用些降火炎,天花粉處理口渴;

茯苓4克→4/29克,腹瀉明顯,用了茯苓4克,這邊算是用量有比較強調,外感而腹瀉時,常常只需用個2克;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眠差不加強用藥,是常常在處理外感病機後,眠差就自然緩和了。

這邊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沒有下藥,應該是當下諸般考量後決定不處理的,畢竟外候是明顯的,而且都不在下焦,之前的小便狀況已緩和;不過這個決策不確定,也許兩三診後的變化會顯示,這個部分反而要重用也說不定,不過每個用藥每個症狀都要細細考量與審慎思量就是了,注意不是對著脈象丟藥,而是要有重點有策略,「取捨」是用藥考量的重點想法之一。






2024/04/16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16:睡眠第一天還不錯,之前有事就影響睡眠而服安眠藥,情緒不平而心區會疼痛,身心科:焦慮症→開藥吃六週,昨日有睡到五小時,服身心科藥物後情緒緩和,今日胸口還緊緊的;腹瀉較之前緩和,一日仍有腹瀉三至四行;納差食量少。水喝二公升多口渴還會;面部皮膚還的紅紅的;前藥服之睡眠品質有改善;」


討論

三天後緩和回診,睡眠狀況有改善(這邊沒有仔細紀錄),患者情緒不穩定而伴發其它候的狀況仍存在,有去身心科拿藥吃,服西藥後情緒緩和;患者自訴腹瀉情況有改善,但仔細問清楚,一天仍腹瀉三至四行,這樣其實沒有好多少。


用藥

金銀花9克、連翹9克→18/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脾胃系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處理左寸心系&左關肝系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處理一下諸脈部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4克→4/29克,腹瀉外候仍明顯,續用茯苓4克,亦處理左尺緩脈數溼熱病機;

檀香1克→1/29克,胸口處不適外候明顯,用些檀香引藥力到胸口;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右尺浮滑脈持續沒下藥處理,當下應該是想再觀察一下。







2024/04/20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20:大便皆軟便,一日三行,小便時就會想大便;睡眠約四個小時就醒來不易再入睡,沒吃安眠藥,醒來時心區不安定胸口悶,手微微會抖;會口渴。」


討論

外候整體看來,情緒起伏大而引起的諸般外候仍持續,變化不大;停服安眠藥的原因,印象中是是患者覺得有吃沒吃差異不大,就停止服用了;

脈象的部分倒是變化很大,浮滑脈都浮到第一層,左寸的浮滑脈甚至都浮出第一層了(脈象變化就是會這麼明顯),左關肝系有力肝火旺病機跑出來;


用藥

金銀花7克、連翹10克→17/29克,連翹處理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夏枯草2克、牡蠣1克→3/29克,夏枯草降左關肝脈肝火旺病機,牡蠣平肝潛陽、重鎮安神、收斂固澀,在這邊使用看來很合適:肝火旺+眠差+腹瀉+情緒起伏大而引起症狀還存在;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處理一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3克→3/29克,大便皆軟,一日三行,茯苓祛溼氣續用觀察;

檀香0.5克→0.5/29克,心區不適,用檀香引藥力到胸口處理;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2024/04/23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
:「0423:腹瀉嚴重,今日有吃止瀉藥而停止腹瀉,近日體重減輕二公斤,減了1.xx公斤肌肉;睡四個小時就一定會醒來翻來覆去淺眠;昨日夜半醒來有熱潮紅發作伴心悸;手會痠;胸悶有較少,已無心痛,還會心區不適。還會口渴;目前心跳比以前快;」


討論

腹瀉持續而且程度嚴重,有吃止瀉藥停止腹瀉,患者這陣子持續腹瀉,導致體重減輕,通常腹瀉若是常見病機引起,用點茯苓祛溼氣就會改善,甚至不用茯苓祛溼也會改善,肝火旺也消失了,所以有收澀作用的牡蠣也沒止住腹瀉,不過這次開藥有續用牡蠣,當下應該是想再觀察一下;腹瀉處理通常不困難,這個患者發生什麼事呢?有什麼病機沒考慮到嗎?這個真的怪怪的,不過這次脈象左寸左尺緩脈稍有力溼熱病機較明顯,難道是這個嗎?這次再針對溼熱病機下藥。

還有外感風熱病機,患者諸般外候都可以存在,比較沒有針對性;

情緒起伏大之後引發的外候還有:心悸心跳快、胸悶、心區不適、眠差。

上次開藥有用檀香引藥力到胸口,胸口不適此次描述有緩和,所以是漏掉了什麼,讓這個腹瀉一直明顯地存在。


用藥

金銀花8克、連翹7克→15/29克,解兩關浮滑脈風熱病機,注意一下,這次尺脈就沒有浮滑脈風熱病機了,所以有明顯的病機表現時,較不明顯的病機是真的可以捨去不處理的;

知母2克、天花粉2克、牡丹皮1克→5/29克,處理一下諸脈火旺病機;

茯苓4克、木通3克→7/29克,處理左寸左尺稍緩稍有力脈溼熱病機;

牡蠣1克→1/29克,再固澀一下,而且畢竟上次有出現肝火旺病機;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4/26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26:狀況差不多,腹瀉持續發生;小便會疼痛;昨日情緒起伏大而手抖、心悸明顯;睡眠近日有服安眠藥。還會口渴;」


討論

腹瀉還是持續,外候新增小便會疼痛,情緒起伏大而引起的症狀持續,眠差大概又變得明顯,患者又開始吃安眠藥;

脈象看來,溼熱病機也消失了,所以這個持續存在的腹瀉也不是溼熱病機的表現;若是持續存在的外感病機表現,也應該要有緩和才對,患者是持續明顯地腹瀉,不符合常見狀況;也觀察一下患者的舌根部的苔,上上次就診的苔還比這次明顯,所以這個舌苔也沒有反應出腹瀉的病機;這個腹瀉真的很奇怪。


用藥

金銀花10克、連翹7克→17/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處理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1克、牡丹皮1克→4/29克,解一下諸脈火旺病機;

茯苓4克、木通3克→7/29克,處理一下溼氣,木通續用觀察看看,畢竟上次有濕熱病機;

炙甘草1克→1/29克。

到這次開藥時,針對這個腹瀉,已經思考很多天了,不是外感,不是病機還沒解完(肝火旺、溼熱都解過),當然也不是幾十年的慢性狀況要請患者更有耐心一點。

那就只能擴大思考了,難道這個腹瀉要跟情緒起伏大擺在一起?也是可以,腸躁症的概念,如果是這樣,那情緒伏起伏大引起的外候有什麼還沒考量到的?

不是情緒壓力大而外感病機表現,(這邊有一個例子:壓力大風寒夾毒外感伴眼睛不適)。

所以是古書上有什麼記載沒想到嗎?

想到的相關記載就臟躁,條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張仲景的意思是,情緒起伏大而伴發外候的患者,他們用藥會用補藥(小麥、大棗),也就是這種患者有虛性病機存在,這也可以接受,虛性病機的存在,外界環境的變化會比較不容易承受,例如:坐車容易頭暈的小朋友常有虛性病機。

注意一下,古書就是這樣看,看出陳述的病機現象才是重點,舉例的症狀常是極端少見的例子,這個條文就是這樣。

如果是這樣,那用藥就需要加一點補藥才是;想到這邊就請患者先不要再服藥了,打算患者下次就診就加用點補藥。






2024/04/30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430:前藥沒吃後就沒腹瀉,精神科藥物會軟便、口渴,身心科:焦慮狀況,有服身心科藥物;睡眠時身熱感似有胃食道逆流火燒心狀況,目前睡眠凌晨五點時會醒來不易再入睡。近三天情緒狀況有比較好,比較有食欲;以前吃太飽容易打嗝,稍吃多就消化不良腹不適;兩手一直是燙燙的;」


討論

患者的反應是上次的藥沒吃後就沒再腹瀉,所以上次的藥沒對證,看來是真的要加補藥了,雖然外候和舌頭都沒有虛性病機的表現;

有吃精神科的藥物,副作用是軟便、口渴有發生;

吃太多會消化不良,這要加用消食藥;

想要脾胃系統用補藥,這次關於腸胃的狀況有問得更多一些。


用藥

金銀花5克、連翹4克→9/29克,解一下兩關、左寸、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2/29克,解一下右關右尺滑脈火旺病機;

茵陳蒿2克、澤瀉2克→4/29克,茵陳蒿處理左關濕熱病機,澤瀉處理兩尺合看濕熱病機;

神麴3克、山楂3克、萊菔子3克→9/29克,這邊重用消食藥,大概問診當下覺得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狀很明顯;

茯苓2克、白朮2克→4/29克,判斷患者有臟躁的表現,用點補藥白朮,會軟便,脈象有緩脈,用點茯苓;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雖說決定要加補藥白朮,不過整體來說還是要辨證論治。






2024/05/03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03:前藥服之狀況改善,腹瀉逐日緩和次數少,大便軟不成型,睡眠目前1200-0430,昨天開始沒有火燒心的狀況;精神科藥物還有使用;食欲還不錯較之前佳。口渴有一些較之前緩和;今日吃火鍋量多後有消化不良感,平時不會,前藥服後會打嗝;」


討論

諸症都緩和了;消食藥有發揮效果,腹瀉狀況改善初步判斷為白朮的使用;情緒起伏大而發生的症狀這次也都緩和了;


用藥

金銀花5克、連翹5克→10/29克,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解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1克→3/29克,稍處理一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2克、白朮2克→4/29克,繼續袪濕補氣;

神麴3克、山楂3克、萊菔子3克→9/29克,助消化的消食藥續用;

夏枯草2克→2/29克,肝火旺有跑出來,用點夏枯草;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5/07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07:近日睡得還不錯,中間會醒來,還可以再睡著,比較不會胡思亂想,目前眠時沒有火燒心、心區緊症狀,已五天沒吃胃乳片;晨起大便軟,一日三行,大部分不成型,腹瀉仍多次;食欲較之前好;較不會口渴。飽食目前不會覺得消化不良;」

討論

腹瀉仍有,但情緒起伏大引起的諸般臟躁外候都繼續改善;消化不良的狀況緩和→消食藥有發揮作用;


用藥

金銀花6克、連翹5克→11/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處理左寸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1克→3/29克,稍解一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3克、白朮3克→6/29克,繼續祛溼兼補氣;

神麴2克、山楂2克、萊菔子2克→6/29克,再繼續使用消食藥,鞏固一下療效;

夏枯草2克→2/29克,肝火病機還在,續用夏枯草;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白朮的使用純粹是來自二千年前「臟躁」條文的提示,大家可以比對一下患者主訴前後的差異,是有點戲劇性的。






2024/05/11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11:睡覺沒問題;沒胸悶;目前吃較多,當天或隔天睡醒會有泛酸感,大便軟,大便一日二至三行,無腹瀉狀況,食欲有較好,吃較多會感覺泛酸感;昨日抽血報告:血脂膽固醇升高;口渴近日較緩和;情緒狀況有較好;近日膝蓋會痠復發生,左膝較嚴重,兩髖會痠。」


討論

患者狀況繼續改善;只是大便仍是軟的,下肢有關節痠的現象,外感也會有筋骨問題,這個之前討論過,先不用針對這部分下藥強調;


用藥

金銀花7克、連翹6克→13/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處理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天花粉1克→3/29克,稍處理諸部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3克、白朮3克→6/29克,再續用補氣藥,持續鞏固臟躁外候療效,大便軟&之前腹瀉嚴重,用茯苓加重祛溼作用,這邊的思考是這樣;

神麴2克、山楂2克→4/29克,消食藥效果跑出來之後,再持續鞏固療效;

夏枯草2克→2/29克,肝火旺病機跑出,用點夏枯草;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這邊注意一下,處理臟躁與消化不良的療效跑出來後,有在漸漸降低這部分的用藥,同時逐步提高解外感的用藥,下藥的思路就是要這麼周全哦!不過思路周全不代表全部線索都要下藥,會取捨也是很重要的,注意一下吧!







2024/05/14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14:大便一至二行,皆軟便,大便次數變少,近日麵包吃多而腹不適伴胃酸較多;腎結石有稍變大的趨勢,都比輸尿管大,有多一顆;睡眠狀況不錯,中途醒來廁所之後可再入眠,可睡到六至七小時。飽食會消化不良有胃酸感,容易再飢餓的感覺,近日食欲有較佳,本來一個便當吃不完,近日可以吃完;」


討論

大便狀況持續再改善,睡眠也改善,很明顯哦!食欲持續進步,降低了消食藥的使用劑量,但消化的狀況卻更改善,所以其實整體的辨證論治很重要哦!

患者自訴結石狀況有變大,不過這要看報告才確定;通常患者說平麼我們就紀錄什麼。


用藥

金銀花7克、連翹10克→17/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連翹處理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

知母2克→2/29克,稍處理一下右關右尺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2克、白朮3克→5/29克,持續祛溼與補氣,鞏固之前的療效,但漸漸在減低藥量;

神麴1克、山楂1克→2/29克,消食仍下,但持續減低中;

夏枯草1克→1/29克,稍處理左關肝火旺病機;

化石草1克→1/29克,患者提到一開始說的腎結石狀況,就用一點化石藥;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這個藥量配置已經是較常見的配置比例了,參考一下。






2024/05/18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18:近二日可以一覺到六點;前天一天大便成型,近二日大便軟不成型一日一至二行;目前沒有感覺消化不良,吃中藥完會打嗝,食欲很不錯;腎結石右側=1.2&左側=0.85cm。近二日有頭痛,天熱兩眼眶周圍會紅紅的酒糟肌膚;」


討論

近二日有頭痛,兩關浮脈風熱病機明顯,這很簡單,就風熱病機頭痛;眼眶周圍皮膚會紅紅的也可以是風熱病機的表現,這很常見,只是皮膚病還沒講很多。

其它症狀都持續改善。

注意一下浮滑脈的位置有明顯的變化,可能患者這兩天有新的病毒感染,脈象有反應出來。


用藥

金銀花8克、薄荷7克、杭菊4克→19/29克,外感病機的脈象與外候都明顯,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薄荷處理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頭痛,杭菊處理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眼睛或眼睛附近的外候(有時候是眼眶感覺腫腫的,這邊是眼眶皮膚紅紅的);

知母2克→2/29克,外感而生滑脈熱象(名為風熱),稍用知母處理一下;

茯苓2克、白朮3克→5/29克,續鞏固一下臟躁處理,不過復盤來看,這邊應該要再更減少用量的;

神麴0.5克、山楂0.5克→1/29克,消食藥再下一些些,但是用量持續減少;

化石草1克→1/29克,有腎結石,用點化石草觀察看看;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4/05/25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525:頭痛,頂部,左眼眶,左側頭部,頭皮痛處感覺有腫,壓按會疼痛,會痛到要去塗精油;大便一日一行成型軟便;睡眠目前正常。頭部外傷舊傷史,C3有骨刺;」


討論

患者這次是七天後回診,脈象與外候合看是外感風熱明顯:頭痛、頭皮腫都可以是外感風熱的表現;

大便已經好很多了;


用藥

金銀花7克、薄荷10克、柴胡1克→18/29克,金銀花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薄荷處理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頭痛;風熱病機+頭痛兩側=用點柴胡引藥力到頭部兩側;

知母2克、牡丹皮2克→2/29克,稍處理諸脈滑脈火旺病機;

茯苓2克、白朮1克→3/29克,之前的臟躁用藥仍續用一點;

神麴0.5克、山楂0.5克→1/29克,稍用消食藥固一下之前的消化不良;

化石草1克→1/29克,有腎結石用點化石草;

丹參1克→1/29克,復盤時這邊看不太懂,可能是舌下絡脈青筋有較明顯而稍用一點活血藥;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小結:

思路是這樣,患者平時就腸胃不適,初起就診有加用茯苓後,腹瀉似有稍緩和,當然也可以從平時就腸胃不適而把脾胃氣虛病機納入考量,只是患者家裡有事情緒起伏大而開始發生外候之後,腸胃症狀也變明顯,有用補氣藥後腸胃狀況改善,情緒起伏大而伴發的其它症狀也緩和,所以才會初步判斷所謂的「臟躁要用補藥」。

有時候這個技術的規則要湊出來,也要剛好患者的病機現象在治療過程中可以被觀察出有前人記載的相關規則,這個患者的變數比較多,所以「臟躁用補」這個規則,嚴謹一點的話我們算它是初步成立,也許哪天可以遇到病機現象變數少的患者就可以比對的更清楚。

患者舌無齒痕,脈無虛脈,用了補藥(白朮),情緒起伏大引起的相關症狀都緩和明顯,從連續病歷可以觀察到,看來張仲景金匱要略的臟躁條文說的規則可能就是如此。

附錄
《金匱要略》條文:『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甘麥大棗湯方: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可以學到下藥後的各種狀況:

一、下藥後症狀或脈象變明顯(這個病例是第二次就診心係風熱病機冒出明顯),有時候要改藥,有時候要續用甚至加大劑量(請患者一次吃兩包),這個要看脈象整體參酌來決定。

二、下藥後腹瀉明顯,通常有三種情況要考慮:

        ①疾病得到助力而病發,腹瀉症狀開始產生,噴射狀排出,或大便味道重,諸症逐漸減輕。

        ②腸胃較弱,不耐藥力沒法吸收而排出→藥粉味道重,要顧護胃氣。

        ③病機發生變化或患者病機現象不符合處方的整體偏性,要改藥。


幾千年來一直有存在醫療技術宅宅的這種生活方式,古代醫書就是這群人的心得與攻略書,記載的是較少見或偏極端的狀況(這邊是象如神靈的外候)、容易忽略的規則(這邊是臟躁外候要用補)…之類的。


關於腹瀉,這幾年已經看過一些醫書記載的相關內容,這個患者腹瀉不停時有再去翻一翻,這邊節錄一個醫案,讓大家瞭解一下是如何使用這些醫療技術宅宅的攻略書。

遯園醫案
卷上,第一個病例
光緒丙申伯章研究醫學已十年矣恆兢業不敢為人舉方秋杪舍弟璋如患白喉又兼泄瀉猝難延醫適章自館歸診之身無寒熱口不渴舌胎淡白而薄底面微露鮮紅色小便時清時濁脈浮澀滿指審由燥氣所發因兼泄瀉始尚猶豫繼乃恍然大悟曰此肺移熱於大腸病邪自尋去路也即疏喻氏清燥救肺湯一劑知再劑已。……

這是一個腹瀉患者,但用潤燥藥物處理的例子,線索在於第三行:「…脈浮澀滿指。審由燥氣所發…」可以體會,這個例子記載下來,對於後人處理類似病例,會有幫助。

也可以反推,不是潤燥藥用多就一定會腹瀉,也有腹瀉患者要用潤藥的例子。



不過本篇文章的患者不是燥症腹瀉,而是臟躁腹瀉需用補(連續病歷看下來,初步判斷是這樣),除了分享病例與結論,也把研究方式與思路附上來,這樣比較能幫助到對這個技術還有興趣的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火旺外候重用溫藥

中醫學的基本原理

脈象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