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治療過程脈象沈下去
感冒治療過程脈象沈下去
先有以上的基本知識,才好吸收下面的病例經驗。
分享的病例符合三大原則:藥量充足、前後對照、規則統一,這樣大家才能放心使用病例裡用到的治療規則。
藥量充足,才能確定藥物的偏性有發揮作用;前後對照,這樣才客觀;規則統一,確定理論與技術體系確實存在可使用,不是單一病例。
女;75歲;50公斤;xx181;
2024/06/22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622:諸症持平;昨天天熱外出運動後回家有頭暈發作;還會口渴;右眼眼屎還有,稍微好一點;膚癢還有,稍微進步一點;近日較易流汗。」討論:
新發生的症狀是頭暈,脈象是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明顯,與諸部滑脈火旺或溫燥病機。
用藥:
金銀花12克→12/21克,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石膏2克、知母2克、牡丹皮1克→5/21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麥門冬2克→2/21克,患者咽癢而咳已一陣子,持續再用些涼潤藥;
白鮮皮1克→1/21克,有膚癢,把藥力引到皮膚;
炙甘草1克→1/21克,緩和諸藥。
2024/06/26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626:感冒,上呼吸不適已三天,咽不適不清爽,稍咳嗽,有痰,昨天開始流鼻涕,色白透明,質濃稠;今天跑步5公里有完成;大便較之前正常;口渴還好會想喝水。還稍有眼屎;血壓沒有特別高;」討論:
感冒已三天,所以上次開藥後隔天,患者的感冒外候就發作出來了,有時候就是這樣,用藥後症狀會跑出來,現在的普遍觀念是有症狀就要趕快想辦法讓它消失,其實應該要平常心冷靜分析理性看待整個過程,患者應該是自行判斷,有吃前藥的前提下,外候還在可以接受的程度,所以繼續服藥三天。
用藥:
金銀花14克、連翹5克→19/25克,解兩關浮滑脈風熱病機,右關浮滑脈較明顯,金銀花重用;
石膏2克、知母2克、牡丹皮1克→5/25克,諸部有滑脈,用些降火藥;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這次有提高藥量。
2024/06/29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629:咳嗽,有時候感覺痰咳不出來,陣發性會咳得很大力,痰質濃稠;運動時會有無力感;今日後背稍疼痛;口渴還有;大便較之前好多,今晨大便有較溼。昨晚沒睡好;牙床感覺火氣較大;左胸口有無力感;近二日肛門口有裂裂的感覺;」討論:
患者這次回診,症狀轉咳嗽為主,痰質濃稠,伴隨一些症狀:無力感、後背稍疼痛、沒睡好、牙齒不適、胸口不適,都可以是外感還沒好(肛門不適也可以是外感的表現)。
當下應該是有聽到患者的咳嗽痰聲很重,所以化痰藥的用量有比較多。
雖然患者外感的外候還沒好,但脈象是完全沈下去的,沈滑脈為主,有痰,這時要先解一下這些狀況。
用藥:
前胡3克、栝蔞仁3克→6/25克,右關沈滑脈+有痰=痰證,要用化痰藥,化痰藥的用量不要太多,50公斤的患者用6克就很多了;
石膏6克、知母6克、生地黃3克、牡丹皮1克→16/25克,諸部脈滑,有火旺病機,這次這個病機最明顯,所以用了16克的降火藥;
地榆1克、槐花1克→2/25克,肛門不適,用點地榆、槐花,不適感用裂裂的來形容,加強藥力,各用1克;
桔梗0.5克→0.5/25克,桔梗可引藥力到胸口;
炙甘草0.5克→0.5/25克,緩和諸藥。
2024/07/02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702:咳嗽偶會咳出痰,咳嗽較之前緩和,痰量有較少,位置較深,會咽癢而咳,咳聲緊大力;口渴;晨起大便較急較溼軟稍有型,下午後狀況就緩和;擦便時肛門還稍有血,有一點點撕裂痛的感覺。前次就診晚上睡不著覺;近日曬太陽會膚癢,流汗處會膚癢,近日皮膚有小丘疹發生;偶稍有腹痛,近日會較容易有飢餓感,飽食會有脹氣感;近二日血壓有稍較高;」討論:
三天後患者回診,咳嗽緩和了,目前是咽癢而咳,咳聲緊,痰量較少,這是燥病機為主的燥咳型態,所以上次的化痰藥用6克已經很多了,患者才吃三天就化燥明顯。
還有外感的外候:晨起大便軟、肛門不適、眠差、膚癢起疹子,偶稍腹痛,近二日血壓稍較高,都可以是風熱外感的表現。
雖然還有沈滑脈,不過已經有浮滑脈調出了,當下應該是看到患者的咳嗽,才決定用藥以涼潤溫燥和辛涼解風熱兩個方向為主。
會有光看上次的處方中降火藥用了16克,就說吃了一定狂拉肚子,結果並沒有,而且患者不是所謂的鐵胃體質,患者有長期慢性的晨起大便軟症狀,實務上對證下藥才是重點。
用藥:
金銀花7克、桑葉7克→14/25克,金銀花解右關脾系浮滑脈風熱病機,桑葉解左關肝系浮滑脈風熱病機兼涼潤溫燥;
石膏3克、淡竹葉2克、生地黃3克→8/25克,諸部滑脈&滑脈稍有力&沈滑都是火旺病機的表現,上次已經用過涼性化痰藥而且已經化燥了,熱痰病機當下決定不下藥,復盤看來,應該用個一兩克,畢竟患者的描述還是有痰,只是量比上次少;
麥門冬3克、天門冬2克→5/25克,涼潤溫燥咳嗽病機;
地榆0.5克、槐花0.5克→1/25克,肛門還有不適,持續用些地榆、槐花引藥力到肛門;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2024/07/05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705:狀況滿好的,清晨還會有痰,痰量不多,還會咳,偶咽癢而連續咳,咳嗽次數有少很多;晨起大便不成型持續有較不水狀,下午後大便有成型較細;還會口渴;擦便時已無裂傷感流血;左下側牙齦有點腫牙肉有受傷。」討論:
咳嗽狀況改善了,其它症狀看來也改善了,症狀改善用藥不見得比較簡單,像患者這次的脈圖,雖然浮滑脈、滑脈是常見的脈象狀況,但患者還有沈滑脈,是一個相對少見的狀況,應該還是火旺病機的表現,畢竟化痰藥已經用過了,患者的咳嗽也改善了。
外感病機的表現:晨起大便不成型、左下牙齦不適;咳嗽還有一些,溫燥病機還有。
用藥:
金銀花5克、桑葉5克→10/25克,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桑葉解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兼涼潤溫燥病機;
石膏3克、淡竹葉2克、生地黃2克→7/25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麥門冬3克、天門冬3克、枇杷葉1克→7/25克,還有溫燥咳嗽,持續用涼潤藥,枇杷葉涼潤又性涼化熱痰;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2024/07/09

討論:
腹痛腹不適明顯+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腸胃炎,眼睛紅紅的+左關浮滑脈=結膜炎,這是這次的處理重點。
患者表示:前藥服之滿好睡的,這次也沒有沈滑脈了,看來上次的脈象沈滑脈判斷為火旺病機的表現是可以的,整體用藥降火藥佔比並不大也是可以的。
用藥:
金銀花9克、杭菊7克→16/25克,金銀花解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腸胃炎,杭菊解左關浮滑脈風熱病機結膜炎;
石膏2克、知母2克、淡竹葉2克、生地黃2克→4/25克,諸部滑脈有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川牛膝0.5克→0.5/25克,右尺有浮滑脈,用點川牛膝引解風熱病機藥力到尺脈;
炙甘草0.5克→0.5/25克,緩和諸藥。
2024/07/13
討論:
外候沒有明顯急性症狀,左下牙齒還有不適,患者長期晨起大便軟不成型,兩個外候都可以是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的表現(晨起眼屎多也可以是右關脾胃系風熱病機的表現),脈象最明顯的特徵是右關脾胃系浮滑脈,看來這次是一個機會處理慢性長期脾系風熱晨起大便軟不成型,所以重用金銀花。
用藥:
金銀花16克→16/25克,處理右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石膏2克、知母2克、淡竹葉2克→6/25克,諸部滑脈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麥門冬2克→2/25克,偶稍咽癢,用些涼潤藥;
川牛膝0.5克→0.5/25克,這邊應該是誤用,當下應該是在專心在重用金銀花的種種考量,這邊沒注意到應該刪掉;
炙甘草0.5克→0.5/25克,緩和諸藥。
2024/07/16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716:沒有堂特別狀況;大便軟較有成型,晨起大便較軟也較急,近日較可控制,晨起會練功;眼屎少一點,眼睛乾乾癢癢的;左下牙齦稍腫感刷牙有點痛;近日掉髮較明顯;左腹近日偶疼痛發作。目前晚上血壓藥減半吃,上午脈優吃半顆多一點點,目前血壓都還OK;」討論:
晨起長期慢性大便軟不成型有改善,看來上次就診抓緊機會重用金銀花有跑出效果。
眼睛不適、左下牙齦不適、偶腹痛,都可以是外感的表現,脈象是兩關浮滑脈風熱病機為主,這次用藥的重點就是這個。
頭髮的狀況,皮膚諸恙,也常常是外感病機的表現,之後再討論。
用藥:
金銀花8克、杭菊7克→15/25克,處理兩關浮滑脈風熱病機;
石膏4克、知母2克、牡丹皮1克、淡竹葉1克→8/25克,處理諸部滑脈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茯苓1克→1/25克,復盤不是很清楚這邊的用意,可能是當下患者對於大便軟這個狀況有多所著墨較強調;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小結
化痰藥的使用要謹慎,實務上,常見小病痛的範圍中,常常量一多或多吃一兩天,上呼吸道就化燥了,(長期慢性支氣管炎,痰一直生出來的不在這個規則範圍內),注意一下這個病例化痰藥的用量,雖然脈象是明顯沈滑脈絕對性地支持痰病機的存在,但50kg用6克化痰藥三天燥病機就跑出來了。
古書上諸般重用化痰藥的方劑所代表的病機現象組合,不是常見諸病的病機現象狀況,例如:半夏厚朴湯:半夏8克、厚朴4.5克、茯苓6克、生薑7.5克、紫蘇葉3克,方中有化痰溼作用的藥力有26克(半夏+厚朴+茯苓+生薑),解風寒的有10.5克(生薑+紫蘇葉),實務上,風寒病機較風熱病機少見,風寒病機生明顯寒涼痰濕又更少見,風寒病機生明顯寒涼痰濕且寒涼痰濕的權重需兩倍於風寒病機,少見中的少見。
平時每次開藥處方都一直對脈象、症狀、藥物三方時時作對應的工作:藥量充足且脈象&外候有好好紀錄下來時時比對,就會有常見狀況的概念,再看到半夏厚朴湯的組成,就擴大了對生物體病機現象少見狀況的認識,醫術就是這樣增長的,這就是半夏厚朴湯被紀錄下來而方義存在的意義。
治療小感冒的過程,偶爾會遇到特別的病機現象,這邊是忽然出現明顯的沈滑脈,若外候無痰而是火旺病機的表現明顯,會變成重用降火藥,如果一樣是50公斤的患者,降火藥會用到超過20克,藥開出去了,可以是順利的,也可以是不順的,患者就會打電話來詢問,服藥後腹不適或狂拉,這時候要想到白虎湯的方義: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張仲景有用稍帶補性的粳米,就可以矚付患者配合一些帶補性的食物一起服藥:糯米、山藥,傷寒雜病論就是這樣用的。←這段小展開,沒有附上實例,謹供參考。
這個病例可以注意到各病機權重的判斷,有重用降火藥、也有重用金銀花處理慢性病機,其實化痰藥也算重用,貌似一堆規則,其實每次開藥做的事情都是結合病史(之前幾次治療過程與長期以來存在的外候與病機)、外候、脈象,來決定這次處方開藥的內容,所以工作過程的核心概念是千篇一律,但呈現出來的內容會是變化萬千,這是這工作有趣的方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