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鼻音持續一年

感冒後鼻音持續一年


脈圖符號意義看這邊藥物劑量概念看這邊

寸關尺的正確位置浮中沈的正確定義掌握脈象資訊傳送門

正確的基本原理其它概念傳送門

先有以上的基本知識,才好吸收下面的病例經驗;

分享的病例符合三大原則:藥量充足、前後對照、規則統一,這樣大家才能放心使用病例裡應用到的規則。





2023/12/20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
:「1220近一年前確診痊癒後就開始有鼻音晚上較明顯,早上會有透明鼻涕;有內痔,大便偶會流血;腸胃偶不適,晚上肚子感覺較冷會想上廁所,大便一日二行,有條狀成型,食欲正常;平時易口破睡好就口破;」


討論

有些症狀是晚上較明顯,晚上較明顯其實常常沒有病機上的意義,好像有的書是說跟陰虛有關,不過對於病機的認識,要有常見與少見的考量,陰虛而讓外候的表現晚上較明顯,是較少見的狀況,都醫不動再來考慮這個陰虛病機的現象;

鼻涕透不透明不重要,風寒風熱的判斷要用脈象來區分,兩關浮滑風熱病機也可以是在上呼吸道表現出症狀;

腸胃的諸般不適可以是兩關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的表現;

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川牛膝0.5克→20.5/29克,處理兩關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川牛膝引連翹藥力至尺部處理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

大青葉5克→5/29克,處理左寸毒脈毒病機,對應外候易口破;

地骨皮2克→2/29克,稍降點火氣;

辛夷1克→1/29克,鼻子不適已久,用點辛夷引藥力到鼻子;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66公斤,此次用藥29克,開七天。







2023/12/28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1228鼻音有較好一點,鼻涕還有;近日容易腹脹氣,大便偶流血,內痔,食欲正常;目前有口破;」


討論

上次用藥開七天,八天後患者回診;

看來諸般外候有改善,脈圖有變化,跟著脈圖來調整;

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20/29克,處理兩關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

地骨皮2克、知母1克、牡丹皮2克、生地黃1克→1/29克,六部皆有滑脈火旺病機,用點降火藥;

辛夷1克→1/29克,鼻子還有不舒服,用點辛夷引藥力到鼻子;

地榆1克、槐花1克→2/29克,肛門有不適,大便會流血,腹脹氣,這三個外候符合兩關浮滑風熱病機的表現,用點地榆+槐花,引藥力到肛門,也順便止血;

板藍根3克→3/29克,有口破外候,用點板藍根,口破外候也可以是兩關浮滑風熱病機的表現;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66公斤,此次用藥29克,開五天。







2024/01/05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105諸症差不多;昨日鼻涕有較多;鼻音有一點點;大便太用力偶有流血,晨起大便較順暢,晚上排便不暢太用力會流血;食欲正常;內痔;昨天扁桃腺發炎,咽腫感,目前改善;」


討論

上次開藥五天,八天後患者回診;

比對前後主訴,看來鼻部不適有改善,便血這次的描述是用力時會流血,和上次就診的形容不一樣,也許是上次就診沒說到,也有可能是改善了目前是用力才會流血;

昨天扁桃腺發炎,咽腫,目前改善,治療外感常會起起伏伏曲曲折折,藥一丟下去,症狀就發出來,其實是常見的情形,如果病機狀況一樣,就繼續醫,不過有時候是藥吃一兩次,病機就變化了(例如:風熱轉風寒),那就要換藥;

脈圖顯示的病機仍是風熱病機+火旺病機,符合外候的表現,這次再多了一個左尺濕熱病機,當下應該是沒有問到常見的相應外候(小便不適:灼熱、疼痛、頻尿…);

金銀花10克、連翹9克→19/29克,處理兩關左寸浮滑脈風熱病機,及其相應外候;

地骨皮1克、知母1克、牡丹皮2克→4/29克,諸脈還有火旺病機,用些降火藥;

澤瀉2克→2/29克,對應處理左尺脈緩滑濕熱病機;

地榆1克、槐花1克→2/29克,肛門處有不適症狀,用些地榆+槐花,引藥力到肛門,也稍止血;

辛夷1克→1/29克,鼻子還有一些不適,用些辛夷引藥力到鼻部;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66公斤,此次用藥仍是29克。






2024/01/18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118內痔流血還有一點;諸症有比較好;鼻涕有比較好;食欲很好。工作較燒腦;鼻涕有緩和;近日有口破,之前較易發生;」


討論

二週後,患者回診,諸般外候緩和,已持續一年的鼻音也沒再提,口破是這位患者平時容易發生的慢性外候,看來可以來處理存在更久的慢性外候了;

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川牛膝0.5克→20.5/29克,處理兩關左寸右尺浮滑脈風熱病機;

地骨皮1克、知母1克、牡丹皮2克→4/29克,六部皆有滑脈火旺病機,用點降火藥;

地榆1.5克、槐花1.5克→3/29克,肛門處還有不適症狀,再用點地榆+槐花,引藥力到肛門處兼止血,藥量較之前多,可能是當下考量此次就診是較平時的慢性狀況,肛門不適的重要性要提高考量,故稍加重地榆+槐花的用量,不過復盤看來也許不需要;

茯苓1克→1/29克,心脈有緩脈,用一點茯苓;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66公斤,此次用藥29克。




小結

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小狀況,一百年前應該是走個幾條街就有人會處理的,古代醫書不太會記載這種常見狀況,或是有記載但其實是統整型的敘述(桑菊飲),畢竟古代要出版醫書也是要考量市場狀況,大街小巷走幾步路就有人會處理的常見狀況就不會出書來描述了。

所以古醫書通常是少見的奇特病機狀況(這樣才會有人買),結果今人不察,把少見狀況集合書拿來應對常見狀況,以為是在引經據典,就沒辦法對證用藥了(例如:誤以為風寒病機比風熱病機常見,因為傷寒論裡風寒病機的病例比較多。),偶爾矇中也沒辦法搞清楚規則,規則沒有一直使用而反覆驗證,就會沒辦法堆疊醫術來處理複雜狀況(參考:風熱+熱痰病機而咽不適與複雜的外候)。

患者的鼻音已持續一年,一定有去過其它地方治療(中西醫一定都看過),所以上面這段敘述是有道理的;如果這個技術的真實樣貌在大街小巷的普及程度如同一百年前,那這個患者的外候早就被處理掉了,情況不應該是現在這樣的。

一定有一堆醫家因為:「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這段條文就盲目地開桂枝湯(或其組成)給這個患者(鼻鳴,就是有鼻音),這真的錯很大,患者就拖一年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火旺外候重用溫藥

中醫學的基本原理

脈象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