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多咳嗽,用藥潤燥大於化痰
痰多咳嗽,用藥潤燥大於化痰
女;36歲;45公斤;xxx65;
2023/05/22

討論:
外候是感冒十天了,狀況還是很嚴重,痰多就是痰病機→要化痰,咳聲緊咳劇大力→配合脈圖是燥病機要潤燥,剩下的外候配合脈圖來看都是風熱外感病機的表現,開藥時要拿捏的就是熱痰、溫燥、風熱處理這三個病機的偏性用藥的比例;脈圖的外感表現較嚴重也較不典型(也許剛開始是一兩部脈浮滑,目前是六部脈中有五部脈浮滑),畢竟拖十天了,有變化而呈現不典型脈圖是正常的;
金銀花7克、桑葉5克、連翹4克→16/29克,解右寸右關風熱病機,用金銀花,解左寸左關風熱病機用連翹桑葉,桑葉兼潤燥,連翹兼解毒(左關浮滑脈有兼毒脈),所以合用;左尺雖亦是浮滑風熱病機,但此處患者狀況嚴重,可以先緊捨再觀察;
麥門冬3克、天門冬3克→6/29克,加桑葉潤燥偏性,潤藥可看成有11克的比重;
知母2克→2/29克,對諸脈火旺病機降火,右寸有洪脈火旺病機;
魚腥草2克→2/29克,對右寸解毒;
栝蔞仁2克→2/29克,熱痰多亦稍用寒性化痰藥;
炙甘草1克→2/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用藥29公克,算是提昇了2個用量等級,看來當下狀況很嚴重。
2023/05/26

討論:
四天後患者回診,咳嗽雖稍有緩和,但諸般外候仍表現嚴重;脈圖有數脈或疾脈出現;左尺浮滑脈變得更明顯;
金銀花6克、桑葉6克、川牛膝0.5克→12.5/29克,上次就診,左尺第二層浮滑風熱病機先留觀,這次就浮到第一層了,那就加個川牛膝針對它一下;
天門冬6克、麥門冬6克→12/29克,算上桑葉亦有潤燥偏性,涼潤比例可到18克,畢竟溫燥病機的表現仍明顯(會咳劇而頭痛),這個不解掉,其它的病機也不好處理;
生地黃2克、知母2克→4/29克,對諸脈火旺病機降火,不用牡丹皮改用生地黃是想要增加潤燥偏性的比例;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狀況雖有緩和,但仍不明顯,就改個方向,這次涼潤藥的比例放大;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用藥29克,看來當下判斷狀況仍是嚴重。
2023/05/30

生地黃2克、知母2克→4/29克,對諸脈火旺降火;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患者49公斤,此次用藥29克。
2023/06/02

討論:
外候持續改善中,大便狀況沒有紀錄好;
桑葉4克、金銀花4克、連翹4克→12/29克,解諸脈風熱,這邊再強調一次,有外感的外候時,第二層浮滑脈就是風熱病機的表現,不要再判斷為有可能是虛熱病機的表現了,虛字病機要先成立,虛熱病機才能存在(虛而生熱可以觀察到);患者感冒拖久了,第二層浮滑的風熱病機表現之脈象是可以漫延到六部的;
麥門冬6克、天門冬5克→11/29克,涼潤溫燥病機;涼潤偏性的用藥比例要加桑葉一起看=15克,所以這次的偏性比例,涼潤還是佔大部分;
知母2克、生地黃3克→5/29克,對諸脈火旺病機降火;
炙甘草1克→1/29克,緩和諸藥;
2023/06/06
主訴照搬,方便閱讀:「0606咳嗽改善明顯,目前偶會咳而停不下,頻率較少,痰量較少,痰色白質較不稠;大便順暢一日一行之前三日一行;面部有新痤瘡,近日較疲累,照顧家人有感冒沒睡好,近日眼睛較易癢;」
討論:
外候是咳嗽改善,大便狀況改善,臉部有痘痘,也許有被家人傳染小感冒而較疲累、眼睛較易癢;
金銀花7克、連翹7克、荊芥2克→16/33克,解兩手浮滑風熱病機,荊芥稍解左關浮微風寒病機,弦細脈的掌握就是要嚴謹,不要畫一堆虛線然後又不理它←大忌哦!
蒲公英2克、白花蛇舌草4克→6/33克,解兩關兩尺毒脈(這次毒脈較明顯),外候有痘痘、較疲累、家人又有感冒,這個毒病機也許就是被家人傳染而發生的,且右手洪脈大概亦是因此而發生;
麥門冬3克、天門冬3克→6/33克,外候還有溫燥病機的表現,涼潤藥仍下;
知母2克、生地黃2克→4/33克,諸脈火旺明顯,用點降火藥;
炙甘草1克→1/33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用藥33克,是感冒發作時的藥量,不過感冒外候不算明顯(脈象倒是明顯),也許是這陣子有持續服用中藥而身體有一定的抵抗病毒能力。
2023/06/09

討論:
外候和脈象都緩和不少,感冒後皮膚開始生痤瘡或發癢,有時候是古人說的「發出來」現象;
金銀花7克、連翹7克→14/25克,解兩手浮滑風熱病機;
天門冬4克→4/25克,溫燥咳嗽還有,涼潤藥還是下一些;
知母2克、牡丹皮1克→3/25克,對諸脈火退稍降火;
白鮮皮2克、杜仲1克→3/25克,引藥到後背(杜仲)皮膚(白鮮皮),白鮮皮有解毒作用,這邊多用1克應該是應對皮膚有生痤瘡(這個想法純供參考,也許不用,畢竟已經有用金銀花和連翹);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用藥25克,較之前藥量少,當下應是判斷諸外候與脈象都有緩和。
2023/06/15

討論:
咽痛有時候時燥症咽乾而引發,這邊的描述不嚴重,先注意有涼潤溫燥藥就好;經行而有外候發生是常見狀況,不會很難處理,多是外感、虛、火旺、溼氣←常見就這些;
金銀花7克、連翹7克→14/25克,解兩手浮滑風熱病機;
天門冬1克、枇杷葉1克→2/25克,天門冬涼潤溫燥,枇杷葉平性潤燥又化痰,注意一下,這邊溫燥病機的外候表現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
知母3克、生地黃3克→6/25克,對諸脈火旺降火,復盤來看,左寸澀脈有判斷出來,這邊的生地黃應改用牡丹皮為佳;
白花蛇舌草1克→1/25克,諸毒脈明顯(大T),當下大概是想加強解毒偏性的作用,不過復盤時,似乎應該是白花蛇舌草2克或3克,上面的降火藥各2克,這樣比較ok,參考看看。
葛根1克→1/25克,引藥到後頭部;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藥量25克,已算是較慢性狀況加量了。
2023/06/30

討論:
這次患者是隔了二個星期才又復診,這樣常常要當作是新的外感發作,要前後參照一下病史,病機現象的判斷,病史的前後參照很重要;
金銀花13克→13/25克,這次六脈都浮起來,右關浮的特別明顯,那就先針對它下藥;
麥門冬2克、天門冬2克→4/25克,咽乾,綜合判斷熱象明顯是溫燥,用涼潤藥來處理;
知母3克、生地黃2克→5/25克,諸脈火旺,稍用降火藥來應對;
茯苓2克→大便前幾天有較稀,加點茯苓(這次的苔有比較厚,參考一下);
桑枝0.5克→0.5/25克,引藥力到右腕;
炙甘草0.5克→0.5/25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公斤,此次藥量25公克,感冒欲發作時,以患者的體重匹配這個藥量可以接受。
2023/07/07

討論:
上次藥開四天,患者七天後回診,外候有後背癢已四天,所以是上次的感冒沒有發作,轉以從皮膚「發出來」來表現←好像有古人這樣形容過;右腕不適改善,所以上回的右腕不適外候是「風熱痺」;
金銀花12克→12/25克,右手寸關浮滑風熱病機很明顯;
白花蛇舌草3克、蒲公英3克、大青葉1克→7/25克,諸脈毒脈明顯,外候疲勞感明顯,又有咽痛,毒病機明顯存在,要用解毒藥;
牡丹皮2克、知母2克→4/25克,諸脈火旺,用些降火藥;
白鮮皮1克→1/25克,皮膚有狀況,用白鮮皮引藥力到皮膚;
炙甘草1克→1/25克,緩和諸藥;
患者45公斤,此次用藥25克,如果前次就診的感冒是新發作,那這個新發作的感冒有比第一次就診時的感冒還要容易解決。
患者的左手三部脈這次沒有浮滑,參考比對一下,之前多部脈浮滑判斷為風熱病機表現看來是正確的。實務上不需要多部脈第二層浮滑就糾結在病機是風熱或虛熱,這個不需要困擾,因為虛熱病機要存在而脈象第二層浮滑,虛字病機的表現就要先存在:脈象無力(偏氣虛)或脈象縮窄縮小(偏血虛陰虛)。
2023/09/13

討論:
外候全都可以是外感病機的表現;風熱毒、風寒毒、風毒等外感病機,可以表現痤瘡外候;
金銀花9克、連翹9克、荊芥5克、川牛膝0.5克→23.5/29克,解毒諸外感,左關浮毒脈象要解釋一下,脈浮起來又有外感外候,那就是外感病機,脈浮又兼熱象(浮滑、浮數),就是風熱,但浮數也可以是風寒而化熱,這邊左關的浮數夾毒可以是風熱夾毒,也可以是風寒化熱夾毒,風熱夾毒病機的可能性已經有用連翹了(為了解兩尺風熱夾毒,藥用連翹+川牛膝,結果連翹亦可覆蓋左關風熱夾毒病機的可能性),那用點荊芥應對風寒化熱夾毒的的可能性,當下應該是這樣想的(中藥學內容中荊芥可解風寒風熱,實務上以解風寒為主),這邊是想要開的周全些,畢竟諸浮滑脈中就左關浮起來不滑,不過解釋這麼長串,也許荊芥根本就不用加就是了;
那為什麼浮滑脈不當作風寒(脈浮)化熱(脈滑)病機呢?因為這個學問不是純理論,不是理論說得通就可以當作實務上會發生,古人定義:風熱的標準脈象是浮滑&風寒的標準脈象是浮弦細←這樣的定義是有道理的;而浮數則是風熱病機或風寒化熱病機都有可能;浮數脈的脈型長相是:脈浮起來,不圓(非滑脈)、不軟(非緩脈)、可以不均勻(可以兼澀脈而病機兼淤或燥),判斷標準仍是以脈象特徵為主,不要鑽牛角尖;外候是外感病機的表現,脈象卻是浮數為主,這是一個模糊地帶,處理方式是綜合判斷之後下藥觀察,患者若是吃一天藥後狀況仍未見改善,那就知道實際的病機狀況了,治療是一個可以調整的過程,如這篇病例資料,前二次是有在調整應對方向的。
知母2克、生地黃2克→4/29克,對諸脈火旺病機稍降火;
辛夷1克→1/29克,外候有鼻塞,要稍加辛夷或蒼耳子(這個有用有差);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5以斤,此次用藥29克,這是感冒急性發作的用藥量。
患者這次是隔了二個月才又復診,看來上次的感冒已經沒有第一次就診時的感冒那麼難處理了。
2023/11/20

討論:
患者又有快感冒的感覺而前來就診,看來上次的處理也是可以的,比對病史,患者的感冒是越來越好處理,給大家參考一下。這次的外候都可以是外感病機的表現,只是眼睛乾可能要稍用一些潤藥;
金銀花10克、連翹9克、川牛膝0.5克→19/29克,解兩關左寸左尺風熱病機,復盤來看不確定這邊藥量金銀花>連翹的用意;
大青葉2克、板藍根2克、桔梗1克→5/29克,喉嚨痛,要用一些特定的解毒藥;
知母2克、生地黃2克→4/29克,用一些降火藥處理火旺病機;
炙甘草0.5克→0.5/29克,緩和諸藥;
患者體重47公斤(有增加),此次藥量29克,外感外候明顯。
這篇的重點在於,前幾次就診,患者雖有主訴痰多,但用藥卻是潤藥>化痰的狀況,實務上會有這種狀況,但其實不難判斷;以及好好地把患者的外感處理好,患者後續的外感處理看起來越來越簡單,體重還增加(也許是一個指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