痺症(筋骨病)總論
痺症(筋骨病)總論
內經有「痹論」(內容請自己查XD),講的是春秋戰國時代時,對筋骨病病機現象的一些掌握,可以歸納出三個脈絡:
1.外感會導致痹症。
2.諸部脈都可以是痹症的治療重點,所以有肝痹、心痹、肺痹…。
3.剩下的就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分類與歸納,連季節都可以拿來分類:春天發生的是筋痹、夏天發生的是脈痹…。
4.還有一些他們對病機現象的描述與發揮(榮氣衛氣圈圈叉叉…),這部分就不是重點,直接跳過就好;自古以來,這一行的陋習就是會把重點放在經營人設,導致很多內容都有這個動機的斧鑿,我們要的是跟治療有關的內容就好(能對應到藥物偏性的內容),剩下的直接跳過,不要浪費時間去替這些內容找存在理由。
命名的重點在於溝通方便,使交流的雙方快速有效地掌握對方想表達的重點,這邊就用病機來分類,這樣可以最直接地掌握重點概念(患者是什麼病機導致筋骨病。)
「痺」這個字以後在這個部落格就是筋骨病,這樣就好,因為沒有更適合的用字。
對應的科技醫學病名: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各部位挫傷、各部位損傷、纖維肌痛症、媽媽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板機指、僵直性脊椎炎…講不完,所以才會想說用病機來分類就好,簡單清楚明瞭又言簡意賅。
判斷的方式:脈象的掌握與病機的長相認識很重要。
風熱痺
外感可以導致筋骨病,風熱外感比風寒外感常見,這個部分很多講脈學治療的資料都沒有提或不夠重視,一百多年以前與更早之前,這個概念大概是太簡單了,沒人記載下來,現在則是面目全非沒什麼人搞清楚這個是最常見的狀況。
用藥:諸脈部的解風熱藥+病灶引經藥。
風寒痺
風濕痺
中藥學裡有一大票袪風濕的藥物,為什麼這一大票袪風濕的藥物要說是「袪風『濕』」,因為脈象要有緩脈(表示溼氣病機存在)+外候有筋骨病,這類藥物才應用得上去。
這邊的緩脈可以浮起來(所以這種狀況要歸類為外感個人也不反對),也可以沈下去。
風濕痺外候可以是天氣變化就發作,但不是天氣變化即發作的痺症就是風濕痺,風寒痺、風熱痺也可以天氣變化就發作,要用脈象來判斷,以前的人歸納這些藥物的使用方式就是這麼簡單明瞭。
用藥:獨活、羌活、威靈仙、防風…等等,再加引經藥。
以前有遇過,這陣子沒找到病歷,不好意思,早知道就早點開始紀錄病例幫助大家。
這個大家一定會遇到,如果有相關病例想分享,歡迎聯絡。
風濕熱痺
「袪風濕」類的藥物已經很少人比對出如何使用了,「袪風濕熱」的藥物就更少人比對得出使用方法了,其實就是脈象表現出濕熱病機(緩滑、緩數、緩疾、緩有力)+外候痺症明顯,就是濕熱痺,要用「袪風濕熱」這類偏性的藥物。
用藥:秦艽、豨簽草、絡石藤、桑枝、忍冬藤、防己…等等。
毒痺
有時候患者以為是工作常用部位損傷,這個要問清楚,有沒有換新工作而開始吸以前沒在吸的味道或工作場合換新設備空氣狀況突然要重新適應…之類,或是換新工作接觸新的染劑、新的洗碗精…等身體不適應的外來物,也可以是被小動物咬傷、出遊被植物割傷、去人跡罕至的山上而感冒(少見的病毒感染到身體),都可以是毒症的原因。毒痺的重點在於毒脈的掌握,毒脈明顯+外候痺症明顯就是毒痺。
用藥:諸部解毒藥+病灶引經藥。
虛痺
傷痺
受傷的處理是這個技術的強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被職業運動員注意到,大家加油吧!),重點是分寒熱,與分急慢性。
脈象一派熱症明顯,應用:寒性或平性活血去淤藥:丹參、牡丹皮、赤芍、鬱金、益母草、蚶殼草(積雪草)、地鱉蟲、桃仁(性平)、蘇木(性平)、水蛭(性平)。
脈象熱症不明顯,藥物可用溫性或平性活血化淤藥:乳香、沒藥、川芎、五靈脂、延胡索、當歸、紅花、雞血藤、血竭、劉寄奴、三棱、莪朮、桃仁(性平)、蘇木(性平)、水蛭(性平)。
急性有一說是要加止血藥(亦分寒熱)與利水藥(茯苓),可是個人好像有些時候沒這樣用效果也一樣很明顯。
慢性要用一些破血類(三棱、莪术)或一些蟲藥,這個倒是會有差,大家注意一下。
引經藥是一定要加的。
火痹
痛風
燥痺
這個也是一定會遇到,但遇到時若沒有燥病機的相對應外候(皮膚乾燥、大便乾硬、眼睛乾)可供參考線索,那處理過程就會變成先當成其它痺症(有澀脈的痺症當作傷痺),解不下來,轉用潤藥+引經藥才解開。
這兩年有遇過,不過腦中找不到相關線索可以把病例撈出來給大家參考,但是燥痺是一定會遇到。
總結
辨證出來,針對性下藥後,效果沒跑出來,要考慮其它可能,比方說是小肌肉受傷的傷痺,例如:肩周炎有可能是小肌肉受傷的傷痺,需要做檢查才能確定,但是脈象是浮滑沒澀脈(畢竟是小傷病,脈象不表現很正常),初起當風熱痺來解,效果跑不出來,之後做檢查確定有小肌肉受傷,當作傷痺來解症狀才改善,這種情況有時候會遇到,給大家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